近日,學院理學院陳寒松老師負責的課題組(土壤環境與生態修復課題組)在國際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發表題為“Sequestration of heavy metals in soil aggregates induced by glomalin-related soil protein: A five-year phytoremediation field study”的文章?!?/span>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為一區TOP期刊,影響因子14.22,是環境危險材料研究領域的頂刊。
土壤球囊霉素相關蛋白(GRSP)在土壤中廣泛存在,80%以上的陸地植物可以通過菌根共生體形成GRSP。GRSP對土壤碳匯貢獻顯著,占到土壤有機碳的25%以上。近年來,GRSP作為一種土壤團聚體的強力粘結劑被廣泛研究,GRSP也被認為對土壤中有毒金屬元素的穩定化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關于GRSP對土壤重金屬的分子形態及空間分布特征影響鮮有報道,由此引起的重金屬在植物-土壤體系中遷移轉化的過程機制也尚不明確。
陳寒松課題組研究在典型鉛鋅礦區開展了重金屬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復長期定位試驗,分析了重金屬及GRSP在不同粒徑土壤團聚體中的分布特征,通過偏最小二乘路徑建模明確了GRSP等多項土壤理化性質對重金屬生物有效性的貢獻,利用自動電位滴定及 NICA-Donnan模型探討了多種植物修復措施對GRSP表面重金屬吸附位點的影響,最后結合同步輻射X射線吸收精細結構(XAFS)光譜及微區熒光圖譜(μ-XRF)揭示了重金屬離子在土壤顆粒表面的空間分布特征及分子形態,最終闡明了GRSP對重金屬在土壤-植物系統中的遷移和轉化的影響過程與機制。該研究結合宏觀及微觀技術手段,揭示了GRSP在土壤重金屬生物有效形態轉化中的關鍵作用,為土壤-植物體系中有毒有害金屬的環境風險調控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也為綠色、高效的植物修復材料選擇提供了借鑒。
該研究為浙師大行知學院與中科院水保所共同合作完成,陳寒松副教授為論文第一作者,方臨川研究員為通訊作者。該成果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41977023)、浙江省教育廳科研項目(Y202044728)等共同資助。